顯示具有 Linux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inux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淺談 Ubuntu 的 Grub2
凌晨12:31 | Author: Unknown
淺談 Ubuntu 的 Grub2


Ubuntu 從 9.10 的版本開始,在開機結構上有了重大的改變,就是將目前主流的開機管理套件,grub,換成了 grub2,而這不僅僅改變了開機管理的顯示模式,在於開機結構的管理與修改上,也不同於以往單一檔案( /boot/grub/menu.lst )的編輯方式,以及修改即套用的簡易模式。

以一般常見的 Linux 發行套件,如 Red Hat、Fedora、CentOS‥等來說,開機經 Bios 讀取與載入硬體資訊之後,接著就會進入並讀取硬碟 MBR 內的資訊,尋找開機管理員,也就是一般我們常聽到的 lilo、grub ,或是這邊所介紹的 grub2(以 Linix 系統來說),而這些開機管理程式,則紀錄這顆硬碟之上,有哪些作業系統、預設,或可開機的系統是哪一套,以及此套可開機系統所在的分割區位置,因此開機管理程式,在整個開機過程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旦 MBR,或是開機管理程式毀損,可是無法進入作業系統之中的。

OK,既然開機管理程式如此重要,那 grub 與 grub2 又有何差別呢?在這邊可以歸類以下幾項:


1、開機管理畫面的差異

以 CentOS 來說,一般預設開機時,會看到停留約數秒的開機管理畫面(以 CentOS 為例),如下圖:

不過對於 Ubuntu 9.10(不管是 Desktop 或是 Server 的版本)而言,在開機的過程當中,預設是不會看到如上的開機選單,而是讀取確認預設開機選項之後,就開始載入核心,進入後續的開機流程。


2、開機管理程式的設定檔案不同

以往在 grub 上面,若需要修改開機管理程式,只需要直接修改 /boot/grub 路徑下的 menu.lst 這個檔案即可:


不過,從 Ubuntu 9.10 開始,在相同路徑下,已經找不到 menu.lst 這一個檔案,取而代之的,則是 grub.cfg :


但是可不要認為 grub.cfg 就等同於以往的 menu.lst ,也不要以為可以利用修改 grub.cfg 來改變開機管理程式的相關設定,這可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檔案喔。


3、修改與執行的方式不同

既然修改的方式與執行方式有所不同,那麼,是差在哪邊呢?

以 grub 來說,若需要修改開機管理程式的設定,只需要直接修改 menu.lst 一個檔案即可,而且修改完成即直接套用,完全部需要再額外執行任何程式(重新開機不算喔~),舉例來說,若需要 grub 的開機管理程式在開機過程中停留較長的時間(系統預設是 5 秒),只需要在 menu.lst 檔案內,修改「timeout」這個項目的數值即可,如改為停留 30 秒,如下圖:


且最方便的地方,就是修改完成,就直接套用到系統之上,而且直接重新開機就可以看到效果,如下圖:


反觀新版的 grub2 ,在修改、執行與套用之上就比較沒有這麼直覺了。由前述可以知道,實際執行開機管理程式是在 /boot/grub 目錄下 grub.cfg 這一個檔案,但是這個檔案卻需要利用一大組程式來產生,而這些程式則存在 /etc/grub.d 目錄之下:


看到這麼多隻程式,可不要頭昏了,而且,實際修改的設定檔,也不是存放在這個目錄之下,這些,只是要利用設定檔來產生開機管理程式執行檔所需要用到的程式組,而真正的設定檔,則是存放在 /etc/default 目錄下的 grub 這一個檔案:


利用編輯器開啟 grub 這一個檔案,其檔案預設內容如下:


那麼,該如何使用這一個設定檔呢?

這邊利用兩個範例來簡單說明:

a、延長開機等待時間:直接修改紅色框框的項目,其中,「GRUB_HIDDEN_TIMEOUT」代表的是延遲時間,預設值是 0 秒,而「GRUB_HIDDEN_TIMEOUT_QUIET」則是表示延遲功能是否關閉,預設值是〝true〞,修改範例如下:


修改完成,在 grub2 可不會直接套用,所以即使重新開機,也不會套用剛剛的設定值,而是需要再執行以下的指令,真正的設定值,才會藉由 /etc/grub.d 目錄之下的程式組,將新的設定直寫到 /boot/grub 目錄下的 grub 檔案之內,其指令如下,若提示需要輸入密碼,請輸入管理員密碼:

# sudo update-grub


執行完成,重新開機之後,就會在畫面右上角看到一個倒數的數字,而這表示剛剛的設定值已經套用在開機管理程式之中了:


b、顯示開機管理選單:重新開啟 /etc/defult/grub 的檔案,將剛剛的 「GRUB_HIDDEN_TIMEOUT」與「GRUB_HIDDEN_TIMEOUT_QUIET」這兩行加上註解標記:


儲存檔案,跳出編輯畫面之後,別忘了還需要執行一次〝sudo update-grub〞,之後再重新開機,就可以看到開機管理程式的選單了:



另外附帶一點,「GRUB_TIMEOUT」 這一個項目,是控制開機管理選單的停留時間~

以上就是針對新版 grub2 的一些簡易介紹,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入門的方向!!
誰說桌面連線,非用 VNC 不可!
晚上7:18 | Author: Unknown
誰說桌面連線,非用 VNC 不可!

長久以來,要遠端連線到 Linux (或 Windows )的桌面,大部分的作法,都是利用 VNC 這套軟體來進行連線,除了普遍易用之外,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它是 Free 的軟體。

但是要使用 VNC 來進行遠端桌面連線,除了 Server 與 Client 端都需要安裝軟體之外,還需要在 Server 端進行不少繁瑣的設定,當然,最重要的,還有 Port 的開啟,要有多少人連線,相對的,就需要開啟多少的 Port ,這對於 Server 的安全性來說,無疑是增加不少的風險,對系統管理員與網路管理員而言,在管理上,也是不小的負擔!

且對於多數人而言,連線到桌面,只是為了開啟圖形化的作業視窗,或是應用程式,在執行的效能上,相對的就顯得低了許多,因為,桌面環境,就是一個會吃資源的怪物,這對於需要圖形化作業環境與講求效能的使用者來說,的確是一個兩難的窘境。

難道沒有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嗎?兼顧經濟、方便、效能與安全性嗎?拜自由軟體所致,當然是有的!而且,還是利用大家最熟悉的方式, SSH 連線,來達到上述大部分的要求!

不要懷疑,不要納悶,跟著做一次,就可以感受到神奇的奧妙!

首先,請先下載需安裝的套件 Xming

將紅色框框的兩個套件方別下載下來



下載之後,請依照下列流程,將兩個套件依序安裝到個人 PC 之上!

先安裝 Xming-6-9-0-31-setup 這個主要套件,依照指示,只需要一直按 Next 即可,唯在看到以下設定頁面時,請注意,是否如下圖所示的設定:



接著安裝 Xming-fonts-7-3-0-18-setup 這個套件,此套件為提供顯示 Linux 圖形化介面所需的字型,如同上述一般,一直按 Next 即可,不過,看到此選項頁面時,建議依照預設值即可,不需要安裝所有的字型:



安裝完成,依照【開始】→【所有程式】→【Xming】→【Xming】,啟動此程式,看到右下角出現如紅色圈圈圖示,表示程式已經啟動:



接著,啟動 Putty ,若沒有,請下載 Putty

在紅色框框輸入欲連線的 Linux Server 的 IP:



還不要按下【Open】進行連線,接著到左邊的選項,依照【Connection】→【SSH】→【X11】點開,勾選『Enable X11 forwarding』,並在『X display location』中填入「localhost:0」,如下圖:



輸入完成,按下【Open】進行連線,並輸入合法的帳號與密碼,以登入 Linux 主機。

登入之後,你也許會納悶,這樣跟一般 SSH 登入有何不同?不是一樣都在終端機的文字介面嗎?別緊張,好戲現在才要開始!

在這邊以 KDE 這套桌面環境還做範例,若是使用 GNOME 這套桌面系統,則請先行查閱相對應的執行指令!

OK,我們直接在已登入的終端機,輸入以下指令,並按下 Enter :

$ konqueror (這是呼叫 KDE 專屬的瀏覽器程式,其功能整合網頁與檔案瀏覽)




也許你的反應跟圖示有些不同,一般來說,第一次執行時,系統需要做初始化的動作,所以或需要一些時間,耐心等待一下!

之後你就會發現跳出了一個視窗,如下圖所示:



這就是我剛剛說的, KDE 專屬的瀏覽器,嗯,先別興奮,接著我們按下此瀏覽器上方,有個小房子的圖示,你會發現,你已進入你的家目錄之中了:



別大叫,忍耐一下,我們接著按兩下家目錄中的「Desktop」這個圖示,就會跳出我們一般登入 Linux 桌面時,所在的桌面了:



只有這樣嗎?不只不只,我們再按兩下「System.desktop」這個圖示,就會跳出如檔案總管的視窗,如下圖:



這邊我們可以看到,左邊就是熟悉的 Linux 的目錄系統,我們直接點入 /usr/bin 的目錄內,並且找到 firefox 的檔案:



一樣,按兩下滑鼠左鍵,就會跳出 Firefox 這套瀏覽器了:



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只要你知道你要執行的圖形化程式的執行檔名稱,利用此模式,你就可以輕易的呼叫出此程式,進行任何的作業!而且,記住,我們完全沒有用到任何 VNC ,或是類似 VNC 的輔助程式,完全都是在 SSH 的模式下運作,這有什麼好處?

  1. SSH 是開放的標準,任何的 Linux 的主機預設都會安裝,且執行

  2. Server 完全不需要做任何額外的設定,只要有開機,就可以連線

  3. 安全性較高,且單一,因為 SSH 連線本身就是一種加密性傳輸,且只需要開放單一的 Port 即可

  4. 減輕系統與網路管理員的負擔

  5. 執行效能較高

  6. 使用方便

以上大致就是使用此模式的一些優點,當然,第一次使用,在習慣上,可能需要一點點時間,不過,相信很快就會發現這種連線模式的優點!

OK,在終端機連線之後,當然可以在不需要呼叫 konqueror 這套程式之後,才大費周章的叫出你要執行的程式,如 Firefox ,你大可以直接輸入 firefox 然後按下 Enter ,就可以直接叫出 Firefox ,並直接使用!

使用此種連線方式,也幾點需要注意一下:

  1. 開啟的視窗,一般都可以直接關掉,也就是視窗右上方的 X ,除了如 konqueror 這種桌面瀏覽器之外,此種圖形化程式無法直接關閉,應該說,你按了 X ,它也不會理你,此時你就需要切換到 SSH 的專端機視窗按下 Ctrl + C ,才可以關閉!

  2. 若按下 Ctrl + C 還是無法關閉,那就需要輸入 ps aux 的指令,找到 konqueror 的 PID ,把它給 kill

  3. 圖形化視窗的任何操作,不管是程式執行、檔案書寫、刪除等,都是作用在遠端主機之上,而不是在你的個人 PC之上,這點請特別注意!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版」授權條款釋出。
2007 年末,正當所有 Apple 愛用者正在風迷 iPhone,且各地年輕族群正在熱烈的構勒著 smart phone 的未來。而此時,Google 卻早已在算計著個人行動裝置與行動上網所帶來的龐大商機,所謂個人行動裝置泛指的是手機、汽車的導航裝置、PDA、小筆電等,而且這些行動設備皆具有輕巧、易用的特性且擁有運算、儲存功能。所以 Google 早在 2005 年 7 月開始部局著手併購成立未滿兩年的手機軟體科技公司,並在 2007 年 11 月,串聯手機製造商 ( 包含 Motorola、HTC、Samsung、LG、T-Mobile )、手機晶片供應商、軟硬體供應商、電信業者等 48 家業者所聯合組成的開放手持裝置聯盟 ( Open Handset Alliance ),對外公佈一項致力發展一個標準且開放的手機軟硬體平臺『Android』的專案計劃,在行動市場上投下了第一顆震撼彈!

行成標準且符合自由軟體開放源碼的行動裝置的軟硬體平臺是 Android 計劃致力核心目標,在揭露此平臺的一週後,Google 隨即公告其作業系統核心與部分驅動程式的原始碼,也發布了能在 Windows、Mac OS X、Linux 等目前主要平台上執行 Android 應用程式的軟體開發工具 Android SDK 與開發參考相關文件。此外,Google 為了促進、鼓勵 Android 愛好者與手機應用程式開發業者能深入 Android 平台,特別提供總獎金高達 1000 萬美元舉辦 Android 開發者挑戰賽,企圖蘊齉以 Android 成為標準開放的平台,發展出具創意、有趣與實用的手機應用程式或殺手級的手機應用。2008 年 10 月,Google 與通訊業者 T-Mobile 聯手合作首度推出第一支以 Android 為平台,由台灣宏達電製造的 Google 手機,同時間,為了展顯 Android 平台的穩定性,Google 更大方的釋出了 Andorid SDK 1.0 rc1 與 Android 全部的原始碼,促使開發業者可以放心地使用 API。為了搶佔更多的使用者,在同年年底,推出沒有鎖 sim 卡與也沒有鎖硬體的 G-Phone ( 或稱為 Android Dev Phone 1 ),並讓非 T-Mobile 電信業者的用戶,可以在網路上也購買的到。此舉,號召全球的手機程式開發者的參加與注視,為營造 Android Market 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大部分的 Live CD ,除了利用 DHCP 的方式取的 IP 資訊之外,一般開機啟動之後,都是需要另外手動變更 IP ,才能使得 Live CD 可以上網,甚至架設特定系統,以提供網路服務。但是對於不熟悉 Linux 系統的使用者而言,除非使用的 Live CD 的版本,有針對使用者設計變更資訊的介面,否則,還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設定 IP 等相關訊息呢!

.....

~按下標題連結,繼續閱讀~
一般來說,要重製一片 Live CD ,需要不少繁雜的步驟,尤其是需要打一長串的指令,更是容易出錯,所以往往需要慢慢看著書,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打,好一點的,就會寫成一個 Script 檔案,來取代每次都需要輸入的步驟。不過即使如此,還是很麻煩,尤其當你只是想加入一個小小的應用程式時,卻還需要大費周章的將整個光碟檔案內容複製出 來、安裝檔案、編譯、壓縮再重製,真的是有點大費周章!

.....

~按下標題連結,繼續閱讀~
管理,在很多系統中是很重要的,如何在最安全的操作環境下,可以有效的管理系統,更是很多管理員所要面臨的問題。在 tBala Live CD 中提供了一種安全的遠端連結方式,可以讓管理者在任何可以上網的地方,透過網路連結到 tBala Live CD 系統去維護。透過網路連結是一種風險很高的動作,如何你在網路上所輸入的密碼不被竊取,更是目前大家使用網路的重要議題。 tBala Live CD 提供了 SSH 伺服器,可以利用加密的技術,讓你的密碼不會在網路上以明碼的方式傳送,避免被竊取得知,而造成安全性上的漏洞。我們將在以下文章,介紹如何啟動 SSH 伺服器以及用戶端連結管理方式。

.....

~按下標題連結,繼續閱讀~
準備網路套件安裝環境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學習了如何對硬碟進行分割、格式化與掛載使用,以及利用 tBala Live CD 獨特的備份功能,來處理一些系統的設定變更,讓 Live CD 的使用有了彈性,也突破了 Live CD 唯讀的性質!

不過,對於大多數的人,或者是第一次使用 Linux 的使用者,要利用 fdisk 這個指令來處理硬碟,實在是有點困難,也容易造成使用者的退縮,所以我們撰寫了一支小小的程式,來協助使用者分割與格式化硬碟,並且為後面網路套件的安裝,做些事前的處理。

.....

~按下標題連結,繼續閱讀~
tBala 應用套件種類 (dsl, uci, unc)

在前一章我們學會了將硬碟分割與格式化,以及系統設定的備份處理之後,接著我們要將 tBala Live CD的功能加以擴充,加入我們所需要的軟體套件。

而由於 tBala Live CD 事由 DSL Live CD 改裝而來,所以任何 DSL 可以使用的套件,都可以用在 tBala Live CD 之上!

.....

~按標題連結,繼續閱讀~
準備系統擴充磁碟(硬碟的分割、格式化、掛載與使用)

利用光碟開機將系統載入之後,其實就可以當作一般的作業系統使用了,不過,你可能會發現,如果現在你做了任何文件檔案的新增或撰寫等動作,雖然有將檔案儲存下來,不過一旦重新開機,剛剛儲存的資料就會不見!這是因為當時所有的資料都是儲存在 RaimDisk ,也就是記憶體之內,所以一旦重新開機,所有暫放在記憶體內的資料就會消失不見。難道不能放在硬碟之內嗎?也許你會這樣問,這當然是可以的,所以現在要教大家如何在 Live CD 之下分割與格式化硬碟。

.....

~按標題連結,繼續閱讀~
取得 tBala Live CD

既然 tBala Live CD 如此好用,那麼,該到那邊下載呢?恩,當然是到我們的網站下載ㄚ!土芭樂
:這是由我們所維護的網站,內容主要介紹由我們所改製的 tBala Live CD ,及提供相關使用手冊與資訊!

到土芭樂的網站,就可以下載到最新的 tBala Live CD 的 ISO 檔案,下載完 ISO 檔案之後,記得利用燒錄機將 ISO 檔案燒成一片光碟,待會我們就要利用這一片光碟來開機,進入 Live CD 的世界!

.....

~按標題連結,繼續閱讀~
何謂 Live CD ?

Live CD 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一種可利用光碟開機來執行各種工作的作業系統 ,在容量上比起現行任何發行的作業系統都還要小,而這就是它的優勢所在。不過,你可不要因為它的容量小,就看不起它喔,它的實力可不輸任何安裝在硬碟上的作業系統喔!

.....

~按標題連結,繼續閱讀~
新增與捨棄

簡單的瞭解 Live CD 之後,你可能會漸漸發現一件事情,察覺到了嗎?那就是 Live CD 的架構,在編譯重製的時候,就已決定這片 Live CD 未來的功能與角色了!也就是說,原本架構是系統救援的 Live CD ,不管你怎麼使用,就是無法改變原本功能,變成可以撰寫 Java 程式的程式開發片!

不懂嗎?也就是說,目前可以看到的 Live CD ,是寫死的系統架構,無法在進行任何程式的更新與安裝,如果真的需要添加任何功能,只有一個途徑,就是重新編譯、壓縮與重製,製成一片新的 Live CD 。但換個角度想,若原本是燒錄在 一般 CD 片上的 Live CD ,可能因為添加某項功能,就會超過 CD 片的容量上限,不是要換成 DVD 片來燒錄新的 Live CD ,就是需要捨棄原本的部分程式,以替換的方式,維持原本的容量大小,這種模式,限制了 Live CD 在功能面上的成長,也降低了 Live CD 的使用領域,使的 Live CD只能讓一般使用者使用,而無法推廣到學校或公司企業。



Live CD 的進化

瞭解了目前 Live CD 的限制之後,你也許會覺得, Live CD 本身的限制過大,雖然 Live CD 不會中毒(因為資料無法寫入)、系統不會毀損(重新開機又是全新的系統),但是一片 Live CD 只能定位在單一的系統服務架構,也許應付一般使用者還可以,怎可能運用在公司企業之上呢?

的確,依照目前 Live CD 的架構與使用模式,的確是無法打破現行的瓶頸,不過,這也不是唯一的路徑。如果,不改變原先 Live CD 的系統架構,不更動原先的系統服務,只需要一個資料夾,與一個壓縮檔,就可以讓 Live CD 無限進化,功能無限延伸,是不是非常完美?!

嗯,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但這卻是真的!當然,並不是所有的 Live CD 都可以做到這樣的功能,且當然也不是真的隨便產生個資料夾與任意壓縮檔,就可以達到這樣的功能,這需要各方便的協調配合,才能發揮出〝進化〞的功效!

簡單來說, Live CD 原本架構功能不變,差異在於資料夾的內容與壓所檔的內容設定。資料夾,其內容就是新增的程式,如 Jave 編輯器、PHP 網站、XOOPS 網站、FTP,甚至是 MySQL 資料庫,而壓縮檔內的內容,則是連絡 Live CD 與資料夾內容的橋樑,是不可或缺的設定值!

換句話說, Live CD 就像是一台電腦的主機,內涵程式的資料夾,就像是程式光碟片,而壓縮檔,則是啟動連結,,並實現功能面的 Power ,結合這三者, Live CD 就可以完全蛻變,達到完全進化的境界!



tBALA

要做好一件事,需要選對工具!相信大家可以認同這樣的觀點,所以,在 Live CD 的選擇上,為了要達到〝進化〞的功效,需要選擇一套可以達到我們要求的 Live CD ,而它就是 Demn Small Linux ,簡稱 DSL 。

是一套非常迷你的 Linux 系統,大小只有 50 MB 左右。 DSL 是屬於 Debian Linux 系統,有別於一般大家熟悉的小紅帽( Red Had ),比較穩定,結構也比較嚴謹,早期廣為教育單位使用,反而比較少在一些 Linux 相關的教育書籍中出現,所以一般人會比較陌生,不過,只要對 Linux 稍微有接觸的人,一定有聽過 Knoppix 這一套系統; Knoppix 一樣也是Live CD 一種,而它的底層系統一樣是 Debian 的架構,不過你可能會納悶, DSL 與 Knoppix 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利用 DSL Live CD 開機之後,你可以在裡面找到 knoppix 這個資料夾,也就是說, DSL 是 Knoppix Live CD 再次精簡的產物!一套超級迷你的 Linux Live CD 。

因為 DSL 特殊的系統架構的設計,加上系統程式套件選擇得當,就可以達到百變 Live CD 的系統架構與功能。而 tBALA ,就是 DSL + 程式套件資料夾 + 連結壓縮檔的產物,也是在這邊我要向大家推薦,可進化蛻變的 Live CD !適合運用的範圍,從一般個人使用、學校教育單位,甚至一般公司企業都可以使用,除了有之前敘述 Live CD 不易中毒、系統不會毀損的優點之外,再來就是可彈性變化的系統服務、外掛程式,以及 DSL 的另一優點,系統小、執行速度快,可完全載入記憶體中執行,就可以不需要一直運轉 CD-ROM ,造成執行與運算速度上的瓶頸。

tBALA ,可以依照個人或公司的要求,選擇需要的程式套件,與相對應的連結壓縮檔,搭配 DSL Live CD,就可以實現網站架設、資料庫運作、FTP 傳檔、PHP 與 XOOPS 討論區的開設,甚至 Java 程式開發平台,都可以做到,完全不需要安裝,也不需要多高檔的硬體架構,更不需要花費多餘心思在於系統備援、防駭防毒,能有效降低軟、硬體成本的支出, Linux 資訊人員的培育,卻能達到相同的運作要求,真的是一套迎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整合套件!

看了上面的說明,也許你有些心動,也許你有點興奮,更也許你有許多滿腦子的問號,那麼,我建議你,親自感受它的方便,它的魅力 ,與它強大的組合功能,你就會瞭解 tBALA 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並親自感受什麼才叫做〝人性化的設計〞與〝未來的趨勢〞!
Druids Celebrate Spring Equinox At Stonehenge


選擇越多,越不知所措

在介紹 Linux Live CD 之前,先來談談,為何需多主管或資訊人員,都會認為要〝駕馭〞Linux ,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問題到底出在哪?

綜觀目前在資訊界流通的 Linux 發行套件,真的是非常的多,除了常見的Red Hat 、Mandrake 、Debian 、 SuSE 、 Fedora Core 以及最近新興的Ubuntu 之外,還有許多的發行套件在世界各地流通使用!這些眾多發行套件的共同特徵,就是各玩各的系統模式、介面架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以安裝軟體來說,基本上就可以分成兩種安裝模式,文字介面安裝與圖形介面安裝;文字介面又可以分成 rpm 與 apt 的命令模式,而圖形介面又可以分為軟體安裝導引與套件直接點選安裝,選擇變化很多喔!

就以安裝一個 vsftp 來說,不同版本的發行套件,安裝的模式就會有所不同,若不是對於 Linux 有些許瞭解,可能會發生以下的狀況:

狀況一:在命令視窗,利用指令安裝 vsftp ,安裝完成,卻不知到將軟體安裝到什麼地方!

狀況二:在圖形視窗之下,直接雙擊套件進行安裝,安裝完成,卻找不到執行軟體的路徑!

狀況三:你熟悉的是 Fedora Core ,但是公司卻要安裝在 SuSE Linux 上面!

不要覺得這樣的問題有點好笑,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不容置疑的,這藉由這些問題,也不難瞭解,為何到目前為止, Linux 還無法在作業系統的領域,對 Windows 有明顯威脅的地方!雖然大家都知道 Linux 系統穩定、不易中毒,且硬體系統要求低,但是難以學習與整合的問題,卻是導致大家望而
卻步的原因!

Live CD 的前世與今生

前面提到因為受到目前主流作業系統(Windows)的限制,所以在於網路系統與應用程式的管理、維護與故障排除上倍感艱辛,而往 Opensource 的方向前進,可能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式。但也如前面所述,入門門檻較高,人才培育不易,則是導致許多資訊主管、人員不願放手一搏的重大原因!而提到
的 Linux Live CD ,則可以降低許多入門的門檻與維護的問題!

什麼是 Live CD ?相信有不少人會一頭霧水,它是一種存在光碟片中的作業系統,整個系統架構、主要的網路應用服務程式,都放在一片12公分大小的光碟片中,只要以光碟開機,就可以運作,並提供網路服務。而最大的優點是,不需安裝、不會中毒,系統更不會毀損,有任何問題,只要重新開機,所有的架構又跟新安裝好的作業系統一樣,完全不需要特別針對系統作任何維護的動作,唯一需要注意的,大概就只有執行光碟的硬體與網路系統罷了。

Licv CD 的種類繁多,不過大部分都是以 Linux 為基礎架構研發而成的,最常見的,則是 Knoppix 系列的 Live CD ,除此之外,最為大家熟悉的 Fedora Core ,以及最近才剛剛興起的 Ubumtu Linux ,也有專屬於自己的 Live CD 喔!所以現在的 Live CD ,大多是對那些想學習、使用 Linux System,卻不敢進行實體安裝的使用者,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學習途徑與方向。

Live CD 可以做些什麼?

Live CD 可以為我們做些什麼,相信這才是大家所關注的焦點。早期的 Live CD,大部分都是屬於救援光碟,也就是當線上網路系統出現異常、中毒、資料毀損,甚至無法運作時,此時就由 Live CD 來進行系統救援、解毒、資料回復,或者頂替現行上線系統作業,直到主系統修復完成。而到現在, Live CD 的功能更加多樣化,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甚至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完全頂替大多數現行的線上系統,執行各種常見的網路服務。

目前網路、市面書籍可以看的各類與 Live CD 有關的介紹,我們可以得知,除了上述的救援光碟之外,現在的 Live CD ,還可以是隨身遊戲光碟、數位媒體中心、全能架站光碟,甚至連叢集運算都做得到,很難想像吧!一片小小容量的光碟,居然蘊藏了無限的可能性!
Russian Gas Supplies Through Ukraine Turned Off

toBala 數位學堂最早期的計畫,是針對一般使用者推廣 Linux Live CD 的使用,這是因為當時受到 Web 2.0 潮流的趨勢,許多使用者藉由網站的架設, Blog 的撰寫,來進行資訊的交流,與自我的表達,甚至一些中小企業,也可以藉由一些如 XOOPS、Joomla 等網站套件的運用,來達到推廣公司業務的目的。

而不管是網站架設,建立自我的 Blog ,或是網站套件的運用,除非是利用免費網路空間,或是主機代管的服務,否則,就只有自我架站的方式,而除了利用 Windows 系統之外,再來就是以 Linux 系統為基礎,來建立網站的基礎平台。

不過,若基於效能或是授權方式(此部份比較針對中小企業), Linux 還是優於 Windows ,雖說如此,許多人對於 Linux 還是望而卻步,而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為管理 Linux 所需的技術門檻較高,若不是有些熟悉的使用者,若遇到問題,還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有鑑於此,當時我們就想利用 Linux Live CD ,來簡化系統安裝與維護的難題,而在進入一系列回顧的同時,就讓我們先來了解大部分資訊人員的難為的一面!

嗯,忘了告訴大家,tBala 就是現在的 toBala ,而這樣唸起來更像〝土芭樂〞了,也許許多網友已經看過這一系列的文章,而為了資訊整合,也期望能與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因此利用技術工坊再與大家一同慢慢回味~ ^_^

====================================================

循環不止的夢魘

在網路資訊交流頻繁的現今,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看到有趣的遊戲,新穎的程式,都會有一個相同的動作,就是下載、安裝、試用、把玩;喜歡,就留著,不喜歡,就移除。短時間,可能還不覺得有何不妥,但如果此動作一再頻繁發生,相信系統不穩、開機緩慢、中毒,甚至藍底白字的畫面,一定有會有你的份!

相信接下來的動作,你一定會拼命尋找各種問題的解決方式,中毒,就找解毒程式:系統不穩,就尋找系統修復、檢測程式;開機緩慢,就下載垃圾檔案清除軟體,試圖減輕系統負擔。一次、兩次,可能感覺不到系統變化的差異,但是一旦時間一久,次數一多,即使修補的應用程式功能再強大,也掩蓋不住系統千瘡百孔的窘境。

個人用戶如此,那公司企業呢?何嘗也不是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差別只在於企業多是在網路系統上進行應用程式的開發、測試與驗證。開發與安裝,不也就像是一般個人用戶的使用模式,在網路系統上疊上層層的枷鎖,解不開,也理不清。


劃不清的楚河漢界

對於許多資訊人員而言,要把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給〝拆開〞討論,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這實在是因為受到於目前主流作業系統(Windows OS)的限制,造成許多應用程式在安裝、執行的時候,都必須加諸多餘的資訊(如登錄檔的異動)在作業系統上面,造成系統的負擔,也間接影響到應用程式執行的效能。

除了效能的表現大打折扣之外,系統的穩定度,更是受到嚴重的考驗!尤其現在多數公司、企業的營運,大多仰賴網路系統的運作,而網路系統架構在一般作業系統之上,一旦基礎系統出現任何狀況,損失往往是難以計算的。除此之外,很多應用程式的開發,也必須建立在網路系統之上,系統不穩、網路不通,連跑都跑不動了,更別說要進行程式的開發了。

只可惜,目前的程式開發,都無可避免的必須在系統寫入若干的資訊,但是誰也無法保證,這需額外的資料,是否可能就是導致系統不穩定的因素之一?一旦出現任何異狀,若狀況輕微,可能系統管理者與程式開發人員,摸摸鼻子互相協調一下就解決了,但是若是出現重大狀況,如整個系統毀壞,無法運行,相信資訊主管接下來面對的,一定是兩方爭執的局面,因為誰都不會認為是自己的錯誤而造成系統的崩毀。

系統管理者認為是程式開發人員改變了系統的結構,造成系統的毀壞;而程式開發人員則會覺得是系統本身的不穩定,造成應用程式執行的錯誤,才導致整體架構的損毀。最後,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花費時間、金錢,進行重整、重新架構、再開發,想必是必然的結果,而這種無解的爭執,則會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即使好不容易釐清了問題的所在,責任歸屬的皮球,想必是踢來踢去,尤其是在組織與任務分工很細的大公司中,這種問題更是屢見不鮮!例如,問題的癥結點在於無法連線到 DNS,造成名稱解譯的失敗,系統管理員會說:我所負責的 NameServer 沒有問題,運作正常;而網路管理者則會說:網路連線沒有問題,該通的Port都設定好了,防火牆也打通了,都照提出的需求設定,如此,另一個公司內部的爭執,想必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在第一時間,誰都不會認為是自己的錯,也都不會有人認為這是本身該負責部分。這種搖擺不定的皮球,更增添了混亂的局面!


開放系統會更好?!

也許有人會覺得,既然 windows 系統存在許多不穩定的未知變數,那麼,Opensource 的作業系統呢?如 Unix 或 Linux ,會不會比較穩定呢? 的確,相信許多用過 Linux 系統的老手都知道,如果在 Linux 系統上安裝軟體或應用系統,一般都會以資料夾的方式存在系統之內,頂多是產生一些路徑的連結檔案,所以並不會對系統寫入多餘的資訊,因此,一旦軟體不再使用,只要把資料夾直接刪除即可,並不會對系統產生不良的影響,也比較不會讓系統產生不穩定的現象。

不過,對於 Linux 系統的部分,對於許多資訊人員來說,真的是又愛又怕,愛的是它的穩定、功能強大與價廉,甚至免費;怕的卻是入門門檻較高,人才培育不易,即是公司主管有意轉換系統,也常常因為這些因素而作罷。難道身為資訊人員的我們就只能這麼默默忍受下去嗎?

當然不要!對於公司資訊主管、各類資訊人員,當然有權利要求一個穩定且高效能的網路系統環境,而且選擇只有 Linux 實為正途!不過當然不是目前大家所認知的 Linux 系統,而是經過改裝的 Linux ,且是以 Live CD 的模式存在的網路系統!